【字体:
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谈加强农村水利工作服务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时间:2018-10-16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政府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服务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我省农村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曹金萍: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人多地少水缺是基本省情水情。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8亿立方米,人均、亩均仅为315立方米、263立方米,分别不足全国平均量的1/6、1/7,搞好农村水利工作在我省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兴利除害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兴建了一大批农村水利工程,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就。我省以占全国1.08%的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5.56%的耕地,养育了占全国7.16%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7.57%的粮食,支撑了占全国9.34%的经济总量。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作出了加快实施《山东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对加强农业节水、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水利改革等提出明确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农村为重点,以“三农”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实施《山东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全面补短板、创样板、强长板,将农村水利工程打造成村庄的景点、田间的亮点和强农惠农的支撑点,为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到2020年,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到5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质达标率有较大提高,重要农村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机制更加灵活,逐步实现设施产权明晰、权能增强,管护责任落实到位的目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60%。

  山东省政府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我省在农业节水方面如何创经验、树样板?

  曹金萍: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00万亩,其中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73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三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7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在全省农田灌溉总面积、农业总产量和总产值稳定增加的情况下,连续十四年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我省是水资源短缺省份,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到用水总量的60%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着力破解水资源短缺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促进用水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节水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逐步建立健全工作推进落实机制。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意见》,坚持规划引导、工程建设、技术推广、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等举措。实施好《“十三五”全省新增1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总体方案》,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和总体任务,将任务分解到各市,抓好年度任务落实。组织各市进一步完善农业节水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出台新措施,推广新经验。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责任明晰、督导有力、跟踪问效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有效促进全省农业节水提质增速。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标准化的节水模式。区分不同区域的水源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兼顾先进高效和方便实用,因地制宜推广多水源联合调度自压管道输水灌溉、无井房射频卡控制、提水泵站固定管道输水畦田灌溉、粮食规模种植区喷灌机灌溉、经济作物种植区喷微灌等“十大”节水灌溉工程模式。扎实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广已创建8个县国家级和7个省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的先进经验,在示范带动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坚持市场和政府 “两手发力”。扎实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引导各地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注重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节水项目建设。鼓励各地继续扶持融资能力强、发展节水灌溉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综合效益显著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打造“灌溉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节水长效化、管理智能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农田水利样板。

  四是强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提质增效。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山东省灌区管理办法》(第100号省长令)和《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办法》(第261号省长令),使农田水利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面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涉农资金整合的新形势,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工程“依标管理”,开展农村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狠抓标准落地,突出抓好“标准、规划、权责”三个关键点,即年内出台《山东省现代农田灌溉排水技术标准》,完善省、市、县三级农田水利规划,加快落实农田水利各参与方的权责。

  山东省政府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饮水安全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项工作今后如何开展?

  曹金萍: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省农村饮水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基本完成了广大群众从吃水困难到有水吃、吃方便水的历史转变。到目前为止,我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受益人口达6000余万人。我省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工作总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攻坚行动,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水源安全体系、供水工程体系、运营管理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政府监管体系”。

  一是健全水源安全体系,推进城乡供水“同源”。落实县级政府农村饮水安全的主体责任,按照《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水十条”)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按规定设立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因地制宜设置隔离设施,全面完成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供水工程建设前进行水资源论证,水源水质要符合地表水和地下水有关要求。继续推进用于城乡供水的水库及水厂建设,进一步增加“千吨万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数量,实现更多地区实现城乡供水“同源”。

  二是健全供水工程体系,推进城乡供水“同网”。以《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统领,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通过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措施,扩大集中规模化工程管网覆盖面,提升村内工程建设和管护标准,解决老化失修等问题,使更多农村地区实现达到城市标准的高保障率“同网”供水。对于短期内无法实施规模化供水的村庄,配齐消毒、净化设施,解决早期工程标准低、规模小、老化失修等问题,不断提高供水保证率。

  三是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推进城乡供水“同质”。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大力推广潍坊的公司化运行体系、日照的县级统一管理的经验做法。引导各地运用现代化企业对农村供水工程进行专业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小型供水工程,特别是单村联村工程,推广专业公司代管或供水协会管理,将管理权上移,成立起管理机构。管理运行好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强化水质监测,落实检测经费,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检测密度,及时掌握农村供水水质达标情况,实现我省农村饮水水质达标率新提升。

  四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供水“同服务”。落实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工程维修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工程维修养护力度,把已建成的各类工程管好、用好。发挥好“116”水利服务热线作用,提升维修抢险队伍专业化、快捷化服务水平。继续委托高等院校对水利部门直管水厂管理人员、加药工、检测工、电工4类管理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业务人员专业素养,组建起懂管理、懂技术的专业化队伍。

  五是健全政府监管体系,推进城乡供水“同监管”。进一步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健全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在投资计划下达、资金筹措、水质监测、水源保护、城乡供水融合发展等方面强化部门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完善“省、市、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机构+乡镇水利站+村级水管员”五级行政监管体系,抓好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监管无缝衔接。

  山东省政府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省的大中型灌区是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下一步灌区如何建设管理?

  曹金萍:灌区是水利的基础设施,是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础。全省已建成各类灌区148197处,其中大型灌区50处、中型灌区444处、小型灌区14.77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740万亩。我们将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全面构建“工程完备配套、资源利用高效、体制健全合理、管理科学长效、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灌区,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以提高旱涝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加快建立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着力打造节水型灌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灌区基础设施短板,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以上。完善灌区综合输水配水体系,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强化灌排骨干工程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无缝衔接,提升灌区输水配水整体效率。积极开展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分期分步对灌区基础设施进行达标改造、提档升级。

  二是以提高灌区行业能力为重点,加快建立充满活力的服务管理保障体系,着力打造高效型灌区。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创新灌区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灌区服务管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灌区工作中适合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水利专业服务组织等社会化组织承担,逐步推行灌区维修养护、技术指导等公共服务向社会力量购买,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力度。加强灌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深入推进灌区管理规范化创建、灌区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双创”活动。

  三是以提高灌区智慧水平为主线,加快建立高效实用的科技信息保障体系,着力打造信息型灌区。依托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化灌区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广建立自动控制体系、智能应用体系、立体感知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量水测水设施。到“十三五”末,全省大中型灌区斗口计量设施配备率要达到60%以上。强化农田水利基础支撑保障工作,建立灌区智慧化发展与农田水利基础支撑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切实做好农田灌溉水质监测、灌溉试验站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打造灌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建设农村水利科研站所、农业灌溉示范基地、灌溉试验站等方式,面向群众开展水利科技推广、节水宣传工作,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

  第四,以提高水资源生态效能为导向,加快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保障体系,着力打造生态型灌区。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灌区沿线整体保护、系统开发和综合治理,统筹做好灌区生态文明建设。把节水优先贯穿于灌区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示范,加快实现灌区从粗放用水向节约集约用水的根本转变。及时将灌区沿线纳入河长制管理,加强灌区空间用途管制,大力实施水土保持、覆淤还耕等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和利用方式。加强新时代灌区特色水文化建设,深入发掘灌区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教育宣传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灌区特色水文化。

  山东省政府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田水利领域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

  曹金萍: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是推动农田水利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农田水利条例》,持续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牛鼻子”,持续深化农村水利项目建设、工程确权、运行管护等改革。

  一是创新农业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把推进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控地下水开采,严禁大水漫灌。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挡升级,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适宜地区从水源到田间整体设计,集中投入、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节水灌溉工程与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措施的结合,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

  二是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2025年完成全部有效灌溉面积的改革任务。切实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改革工作力度,明确改革指标和路径,建台账、列清单,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坚持综合施策同步推进,统筹夯实改革基础、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既要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正常运行,也要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是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工程运行管护机制。目前,我省共有30个县开展了改革工作,这些县全面落实了“两证一书一台账”管理制度,并探索总结了定陶区“公司化统一管理”、宁津县“专业服务队管理”、邹城市“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武城县“分级协同管理”、临淄区“政府购买服务”、阳信县“建管一体金阳模式”等灵活多样的典型做法。下一步注重推广这些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厘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加快明晰工程权属,盘活工程资产,明确工程管护主体,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保障工程管护经费,构建良性建管机制。

(责任编辑:佟猛)